9月17日上午10点配资公司官网
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二期
10号线三期(武侯祠站-太平园站)
正式开门迎客
两条新线同步开通运营
至此
成都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里程
突破700公里
全线网车站数量达444座
标志着成都城市交通开启了新篇章
市民通勤更便捷
城市空间结构持续优化
产业功能区加速升级
轨道与城市融合步入新阶段
织密线网
新增7座换乘站,贯通核心枢纽
17号线二期起于机投桥站(不含),止于高洪站,全长24.76公里,共设18座车站,有6个站为换乘站,与2、3、5、6、7号线实现便捷换乘。该线路贯穿武侯、金牛、青羊、成华等中心城区,开通运营后将改善沿线居民公共交通出行,缓解成都西南至东北向交通压力,进一步优化成都轨道交通网络布局。
17号线二期开通后,九江北站首班车时间为6:10、末班车时间为23:00,高洪站首班车时间为6:10、末班车时间为23:00。线路运行采用九江北站-高洪站、九江北站-机车厂站大小交路运行。
10号线三期是一二期工程的延伸线,起于人民公园站,止于太平园站,全长5.87公里,红牌楼站可与3号线换乘,高升桥站可与3/5号线换乘,为中心城区居民与机场间旅客提供便捷的轨道交通服务。此次10号线三期开通运营范围为武侯祠站-太平园站,剩余2个车站(文翁石室站、人民公园站)待具备开通条件后尽早开通。
10号线三期开通后,武侯祠站首班车时间为6:10、末班车时间为23:05,新平站首班车时间为6:00、末班车时间为22:40。该线路采用武侯祠站-新平站、武侯祠站-花桥站大小交路运行。
攻坚克难
技术创新,穿越“核心”难点
两条新线施工过程中,科技与数字赋能贯穿项目全周期,让车辆运行更平稳安全。自开工到建成通车,两条线路共获得4项发明专利和29项实用新型专利。
17号线二期列车采用8节编组A型车体,最高运行时速达140公里。车辆搭载行业领先的牵引电制动到零(EB0)技术,极大提升停靠精准度;通过增设设备减振措施、给车门加“缓冲垫”、升级了隔音降噪材料,有效降低运行噪声。此外,车厢内部实现多项人性化升级。拉手环依据人体工学优化设计,提升握持舒适度;隐藏式氛围灯采用流线型罩板,光线柔和均匀。空调系统升级为变频通风机,可根据客流量智能调节风量,配合幅流风机加强空气循环,显著提高乘车舒适性。
10号线三期工程应用了BIM技术,显著提升了建设质量和效率,红牌楼至太平园区间,盾构月平均掘进指标超290米。此外,该线路利用高等减振垫道床、特殊橡胶浮置板道床等减振道床,同时采用钢轨无缝焊接技术,消除钢轨之间的缝隙,有效提升了乘客舒适度。
17号线二期线路90%以上区域都在主城区,沿线建构筑物密布、地下管线复杂,还与既有线路多次交叉,施工条件极其有限。项目创新引入盾构钢套筒始发与砼箱体接收技术,实现盾构机精准作业。全线共完成16次下穿运营地铁隧道,其中红星桥站—建设北路站区间更是在距3号线、6号线仅5米的条件下完成毫米级沉降控制,被誉为“巨人绣花”。建设团队采用“五步注浆法”等先进工艺,确保既有线路运营安全不受影响。
赋能发展
串联文商旅,拉动区域经济新引擎
17号线二期堪称一条“宝藏线路”,串联起了杜甫草堂、青羊宫、成都自然博物馆、建设巷、金沙博物馆等多处文化地标与商业综合体,市民周末出游、游客探寻古蜀文明、商务人士高效通勤,都将因这条线路而变得更加便捷。它不只是一条交通线,更是一条融合城市文化与生活美学的“导览线”。
车站设计亦深度融合地域文化。线路途经多个富含“成都记忆”的区域,车站以黑、白、灰、棕为主色调,融入历史建筑元素,传递儒雅厚重的文化气质。
此外,17号线二期作为一条贯穿线路,东端连接龙潭总部经济城,西端连接西部智谷产业区,高效串联双流国际机场、成都西站等重要交通枢纽,形成“半小时交通圈”,促进人才、技术等资源要素高效流动,为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、30号线一期也将于今年年内开通初期运营。目前,两条线路均完成区间洞通、轨通、电通、场段移交、轨行区移交及车站移交等重要节点,已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,向年内高水平开通冲刺。
“我为成都‘十五五’发展献一策”
活动正在征集,
戳下图提出你的宝贵建议↓↓↓
▶ 来源 |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
深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